
8月10日晚,日本媒体密集报道了一起发生在去年7月的敏感海上事件: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号驱逐舰,在中国浙江沿海闯入中国领海,并在无视多次无线电警告后,遭到中国海军054A型护卫舰两次实弹警告射击。事件被日媒形容为“罕见”,更直言“中方下手太狠”。
根据日媒披露,这起事件发生在2024年7月。当时中国海军在浙江沿海划设了禁航区,进行大规模实弹射击演习。就在演习进入关键阶段时,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号驱逐舰突然出现在距离中国海岸不足12海里的领海范围内。 中国海军多次通过无线电要求其立即掉头离开,但凉月号并未执行。随后,中国海军054A型护卫舰发射第一发76毫米舰炮炮弹,落点明显偏离舰体,属于警告射击。但令中方意外的是,凉月号不仅没有撤退,反而继续向中国领海深处加速前进。
在局势愈发紧张之际,054A再次开炮,这次落点更接近目标海域,距离凉月号已经不足百米。此时,凉月号终于调转航向,全速驶离中国领海,整个过程持续了约20分钟。 事后,日本防卫省解释称,凉月号之所以会进入中国领海,是因为“海上电子导航系统发生故障”,导致航线偏离。对于中国的两轮炮击,日方形容为“罕见且危险”,并称这是一次“不必要的升级”,暗示中方反应过度。 然而,外界普遍对日方的说法持怀疑态度。现代驱逐舰配备多套独立导航系统,即便电子海图出现问题,舰员依然可以通过光学、雷达、惯性导航等手段判定位置。更何况,凉月号在接到无线电警告、遭到首次炮击后依然继续前进,这显然不像是“迷航”,更像是一次有意试探。
凉月号是日本秋月级驱逐舰的第三艘,满载排水量约6800吨,配备先进的防空雷达与导弹系统,属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新锐力量。而执行警告射击任务的中国054A型护卫舰,则是我军数量最多、部署范围最广的主力护卫舰,装备有76毫米舰炮、反舰导弹和先进的防空系统,常年执行领海巡逻和护航任务。 在这种背景下,双方舰艇在狭窄海域相遇,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擦枪走火甚至武装冲突。 日本方面将事件归咎于电子海图故障,但从时间线和行为逻辑来看,这个解释极不合理。正常情况下,一艘现代军舰在进入他国领海前,都会提前规避,哪怕是普通商船,也会避免触犯国际法。凉月号不仅无视多次口头驱离,还在第一次警告炮击后继续前行,这更像是一次带有挑衅意味的“闯入”。也就是说所谓迷航说法站不住脚。
事件发生时,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实弹演习。此类演习往往涉及新战术、新武器的验证,是军事机密的集中体现。日本舰艇闯入,不仅可能进行电子侦察、拍摄影像,还可能测试我军反应速度、火力威慑程度。这与以往美日等国在南海、东海频繁进行的“自由航行行动”如出一辙。 外界可能注意到,中方连续两次开炮均为“打歪”,落点远离舰体,显然是经过精准控制的警告射击。如果真要击沉凉月号,以054A的火力和射控水平,完全可以在数秒内做到。但中方选择了留有余地,这既是遵守国际惯例的表现,也是一次“寸步不让”的信号:领海不可侵犯,底线不可试探。 这种高风险接触,最大的危险在于误判。假如凉月号在遭遇第二轮炮击后进行还击,那么局势可能瞬间升级为军事冲突,甚至引发中日关系的急剧恶化。考虑到中日两国在东海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长期争议,这类事件一旦失控配资平台注册,后果将难以收拾。 有意思的是,虽然日本官方声称是“误闯”,但国内媒体在报道中反复强调“中方反应激烈”,甚至用“太狠了”来形容。这种叙事,一方面是在为自卫队“找台阶”,另一方面也在向国内民众传递一种“中方威胁论”的印象,从而为今后的军备扩张和防卫预算增加寻找理由。
这次凉月号驱逐舰闯入中国领海并遭实弹警告的事件,看似是一场偶发摩擦,实际上却折射出中日之间在海上安全领域的深层博弈。对中国而言,领海是国家主权的象征,哪怕是一次“试探性”闯入,也必须坚决回击,否则就会被视为软弱;对日本而言,频繁接近中国敏感海域配资平台注册,则是配合盟友战略、获取情报和展示存在感的重要手段。 未来,类似的事件可能还会出现。中国需要在坚守底线的同时,继续完善海上规则和危机管控机制,避免在应对挑衅时被对方舆论反咬一口。但同时,面对这种挑衅试探,必须坚决反击,否则信奉丛林法则的日本及背后的美西方,只会认为中方软弱可欺。也奉劝日本,谨言慎行,不要进行如此危险的试探,一旦擦枪走火,美国是不会为日本兜底的,误判的代价和后果都会很严重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